目前,黑龍江的秸稈綜合利用走在了全國前列,今年的秸稈綜合利用率將超過91%,秸稈還田率將超過66%,基本形成了肥料化利用為主,飼料化、燃料化穩(wěn)步推進,基料化、原料化為輔的綜合利用格局。但從全國來看,我國秸稈綜合利用產業(yè)化程度仍然較低,秸稈利用創(chuàng)新技術在成本控制和推廣方面仍然存在瓶頸制約。未來,應加強秸稈綜合利用的科技創(chuàng)新投入,不斷擴大秸稈綜合利用的廣度、深度,讓秸稈創(chuàng)造更多價值,助推農業(yè)現代化和‘雙碳’目標的實現。
秸稈串起循環(huán)經濟產業(yè)鏈
秋收剛忙完,李剛一刻沒歇息,開始收割村里7000畝土地上的玉米秸稈。村民不愿收拾的廢秸稈,卻成了李剛眼中的“香餑餑”。僅憑生產秸稈燃料顆粒、飼料顆粒,李剛一年凈掙百萬元,成為當地村民眼中的有為青年。“農村也有一番天地,只要肯干就有出路。”李剛是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海林鎮(zhèn)安樂村為數不多的年輕人之一。10月下旬,記者見到李剛時,他正在田間忙著運秸稈,不遠處的一臺秸稈打包機正在把玉米秸稈打包成捆,“要趁著天氣好趕緊把秸稈打包好,廠子里還等著這些秸稈原料”。
作為農業(yè)大省,黑龍江每年產生約9000萬噸農作物秸稈。在秸稈禁燒令之下,秸稈也開啟了綠色低碳的“人生旅程”:秸稈還田、秸稈顆粒、秸稈發(fā)電……不起眼的秸稈變成有機質滋養(yǎng)著黑土地,更串聯起一個個循環(huán)經濟鏈,實現“變廢為寶”。
變廢為寶,市場廣闊
金秋十月,從佳木斯市通往建三江的高速公路兩旁,稻浪滾滾、沃野錦繡。地處三江平原腹地的建三江,有“中國綠色米都”的美譽,1100萬畝耕地中有1000萬畝種植水稻,年產糧食總量120億斤以上。水稻收獲后,大量的秸稈如何利用?
記者了解到,在黑龍江的水稻種植區(qū),水稻秸稈還田形成了保護黑土地的“三江模式”:在水稻收割時,收割機會安裝粉碎拋灑設備,將水稻秸稈粉碎至10厘米以下,均勻拋灑。再用旋耕機旋地,把秸稈均勻混埋于20公分耕層之中。第二年春天泡田整地時,用帶有切壓裝置的攪漿平地機進行攪漿作業(yè),將秸稈進一步切壓攪勻到20厘米耕層內,達到待插狀態(tài)。
黑龍江省農業(yè)農村廳秸稈工作專班負責人張思濤告訴記者,2020年黑龍江農作物秸稈產量9100.9萬噸,可收集量7782.8萬噸。除了水田,黑龍江旱地作物以玉米、大豆為主,玉米秸稈和大豆秸稈的用途稍有差異。“大豆秸稈由于蛋白質含量高,基本上都被用作牛羊飼料。玉米秸稈用途更為廣泛,秸稈還田、秸稈肥料、秸稈燃料、生物質發(fā)電都能用上玉米秸稈。”綏化市海倫市農業(yè)農村局黑土地保護項目辦公室主任劉向波說。
前景秸稈變成高附加值產品
從全國來看,國家大力倡導秸稈“五化”利用,包括秸稈肥料化、燃料化、飼料化、原料化、基料化。這“五化”背后,是以秸稈產業(yè)化做支撐,秸稈將擺脫一燒了之的命運,迎來不一樣的“人生”。“秸稈成為高附加值產品,不是天方夜譚,我生產的秸稈肥料以每噸6000元的價格出口到韓國。”在海林市,記者見到了從韓國留學歸來的李宜鑫,他對從事秸稈產業(yè)干勁十足。
10年前,李宜鑫開始與韓國生命工學研究院下屬有機飼料生產會社巴依傲泰合作,為其提供有機飼料的原料。“韓國土地面積少,不可能大面積種植玉米,因此需要從中國進口秸稈。”李宜鑫告訴記者,原始秸稈的附加值畢竟很低,經過6年合作,他開始謀求生產利潤更高的產品。
前段時間,煤炭價格上漲、拉閘限電成為焦點話題。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中,秸稈作為可再生資源也大有用武之地。“農村地區(qū)老百姓一直把秸稈作為比較易得的燃料看待,利用秸稈生火做飯、取暖的生活方式沿襲已久。”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研究院院長劉杰表示,秸稈作為燃料利用并不是簡單燃燒秸稈,而要借助技術手段實現清潔能源供給。
在綏化市蘭西縣,蘭西辰能生物質發(fā)電有限公司堆場內存放著大量玉米秸稈,這是當地第一家利用秸稈發(fā)電的項目。在黑龍江全省,近些年布局了多個秸稈發(fā)電項目,既解決了當地大量秸稈處理問題,又有助于減少碳排放、發(fā)展清潔能源保障能源安全。
“數據顯示,2噸秸稈能源化利用熱值可替代1噸標煤,而秸稈等生物質是唯一的‘零碳’能源,燃燒時也并不產生硫化物,是一種可再生的清潔新能源。”蘭西辰能生物質發(fā)電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緒儉告訴記者,一臺30MW生物質發(fā)電機組每年發(fā)電量為2.1億千瓦時,消耗秸稈、稻殼、木片、菌袋等生物質燃料30萬噸,以秸稈替代標準煤,實現清潔發(fā)電。
在哈爾濱新區(qū),由黑龍江宏通熱力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生物質熱電聯產及配套項目,不僅能發(fā)電、供暖,還能為附近的利民開發(fā)區(qū)工廠企業(yè)供應蒸汽,在東北地區(qū)可再生能源發(fā)電項目中首次實現發(fā)電、供熱、工業(yè)供汽三者統一。“我們2臺鍋爐一年能‘吃掉’60萬噸秸稈,年產電4.5億千瓦時,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36萬噸。不僅解決了哈爾濱新區(qū)及呼蘭區(qū)等秸稈焚燒的難題,同時圍繞秸稈的收購、加工、存儲、運輸等產業(yè)鏈條,還為當地農村提供近1500個就業(yè)崗位。”宏通熱力公司副總經理高博告訴記者。